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

國際頂級酒店開始「佔」台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

國際頂級酒店開始「佔」台

2014-10-03 00:00:00 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

這天上午,旅居香港多年的知名影星林青霞突然現身台北。她一襲典雅白色無袖洋裝,在舞台上娓娓分享她來台做客的幾日體驗,臉上幸福洋溢,而台下冠蓋雲集,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、台北巿長郝龍斌都列席參加;但真正的活動主角卻是,她身後宮殿般的歐式建築,紅磚藍瓦,在敦化北路的綠蔭旁,顯得溫柔且賦生命力。台北文華東方酒店(Mandarin Oriental),正式於2014年5月18日上午開幕。
台北文華東方,是台灣近年來酒店(hotel)產業蓬勃發展的里程碑。投資逾200億元新台幣(下同)、平均一個房間花600萬元打造,經過八年的精雕細琢才對外營運,不但是台灣歷年投資金額最高的飯店,更是文華東方酒店集團近年來最豪華的飯店,規格超越東京、上海、香港、新加坡等亞洲文華東方。
「國際城市一項重要比較指標是,有沒有頂級飯店在這城市裡面? 」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在開幕活動上致詞,25年前他擔任台灣觀光局長,參加各式國際觀光會議,各國代表都在談論自己國家有多少家國際品牌酒店;他坐在旁邊,感覺沒有發言權,非常落寞,當時在想,台灣到底什麼時候,才會有這些頂級飯店入駐,「如今文華東方來到台灣,是一個20多年前的觀光局長夢想的實現。」
文華東方不是特例。根據台灣觀光局最新統計,從2008年7月開放陸客來台觀光,至2014年3月,台灣共有634間大大小小的新酒店開幕,總投資金額高達1285億元,平均每一周有兩間新旅館成立。當中,各個國際連鎖酒店集團相繼來台,包括W酒店(W Hotels)、台北寒舍艾美(Le Meridien)、台北大倉久和(Okura Hotel)、台中日月千禧(Millennium)、文華東方等。
毛治國口中的20多年前,台灣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7.7%(1980年至1989年),和南韓、香港、新加坡,共同被譽為亞洲四小龍,但一年入境旅客不到200萬人次。去年,台灣入境旅客已達801.6萬人次,連續第10年正增長,而觀光外匯收入123.22億美元,雙雙再創歷史新高,以今年上半年入境人數482萬人次表現來看,年底可望突破900萬人次。
毛治國現在的目標是,2016年台灣入境旅客達1000萬人次。他形容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的開業,是台灣千萬觀光大國皇冠上的一顆珍珠。他希望,「未來有更多頂級酒店來台,在皇冠上點綴更多珠寶。」
這2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夢,此刻卻很有可能實現。觀光局調查,未來三年(2014年4月至2016年), 預期將有319間新旅館開幕( 約2.2萬個房間), 總投資額上看1465億元。目前已知將進駐台灣的國際品牌包括,萬豪(Marriott)、萬怡(Courtyard)、希爾頓(Hilton)、IHG皇冠假日酒店(Crowne Plaza)等,其中台北萬豪酒店基地面積超過7600坪( 約26.6萬英呎),是繼文華東方後,又一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的超奢華酒店,預計2015年5月開幕。
新的業者也加入,尤其台灣營建業,例如鄉林、遠雄、日勝生、太子建設等集團;其餘包括中租企業集團、誠品書局、旺旺集團、寶成集團、海霸王等,也都投資興建酒店等事業。
2010年成立的國泰商旅,就隸屬於霖園集團(旗下國泰金控是台灣最大民營金融集團今年5月《Forbes》全球企業2000大排行榜中名列台灣第三、全球第400名)。成立之初,國泰即動用集團資源,一口氣釋出手中八塊精華地段做為開發連鎖酒店的基地,遍佈台北、桃園、台中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等城市,加上團隊多具國際五星酒店經驗,是這波酒店投資潮中,最具實力的新進者之一。
業界形容,這一波是酒店產業30年來最大投資潮。1980年代,台灣是代工王國,帶來大批商務旅客,促成台灣酒店業成型;30年後,觀光旅客快速增加,刺激台灣酒店業第二次增長,往國際一線市場靠攏。
台灣近年觀光、酒店業蓬勃發展,最主要來自政策大力推動。2008年,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,2009年政府又將觀光產業列為台灣「六大新興產業」之一。「過去台灣產業以外銷為主,政府著重科技業,但從2008年開始,越來越注重內需產業,因為可以創造台灣本地的就業機會,」專研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。科技產業為了低廉成本,都把工廠設在海外,工作機會也在海外,反倒是觀光業吸引海外人士來台旅遊,讓他們在台消費。
「台灣觀光市場未來一定會繼續增長,」Hotels.com大中華區行銷總監莊佩芙相當看好地說,台灣過去五年改變非常快速,除了觀光政策開放,吸引大陸客之外,其他原因還包括亞洲低成本航空(LCC,Low Cost Carrier)普及,加上台灣在新加坡、香港、南韓等地的旅遊節目上曝光增加,使得這些地區來台人次明顯增加。
2008年,海外來台旅客384.5萬多人次,而去年已達801.6萬人次,短短五年增加超過一倍。其中,陸客從2008年32.92萬人次,增至去年287.4萬人次,增長最多,而大陸現在已是來台人次最高的地區,佔去年全部來台旅客人次的36%;其餘日本、東南亞、港澳、及南韓來台人次也增長很快,港澳就從2008年61.87萬, 增長至去年的118.33萬人次,增長將近一倍,而東南亞同期也從72.58萬增至去年126.15萬人次。
台灣觀光地位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,「4美1健」是新招牌。「美食、美景、美德、美容,和健康有關的健檢、重症治療,都是優勢,」台灣的總統馬英九在今年5月16日高雄國際旅展上指出,友善的環境、充滿人文的氛圍、以及台灣的醫療美容,都是台灣吸引海外旅客的原因。
2010年,香港市民易小玲在菲律賓遭槍擊,臉部嚴重受創,在香港接受30多次手術都沒成功,直到去年來到台灣長庚醫院治療,由中研院院士、長庚異體複合移植中心主任魏福全進行手術,才順利成功。
近期,台灣入選《紐約時報》「2014新年52個必要造訪之處」第11位;美國網站Lifestyle9「全世界十大安全國家」第二; 英國《衛報》2014年40個必到景點之一,台灣以美食躋身其中;美國CNNGO生活旅遊網列出台灣10好,推薦台灣夜市、無線上網環境及主題餐廳等;2012年7月大陸《新周刊》也推出「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」的專題,點出台灣特色。
台北君悅酒店(Grand Hyatt )行銷業務部總監湯笠菁分析,國際能見度提升,加上國際旅客消費金額不斷增長,以及房價提升,都是飯店業未來增長的盈利,也是這些國際酒店品牌看上台灣最主要的原因。
「國際旅客在台北消費金額,甚至連續三年超越香港和上海,」萬事達卡2014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預測,今年全年消費額可望達到108億美元,在全球132個旅遊城市中排名第9名(較去年提升三個名次)。近五年增長速度超越曼谷、新加坡、杜拜等熱門旅遊城市。
台灣酒店房價也跟著年年高升。這幾年新的國際五星級酒店開幕,加上舊五星酒店爭相改裝翻新,全台觀光旅館客房經營績效指標RevPAR(平均住房率X平均房價),六年來增長逾兩成至2509元,今年上半年更突破2600元,持續提升。台北市酒店最高年平均房價,也從6348元(2007年,台北遠東香格里拉),增長至9539元(2013年,台北W酒店);今年開幕的台北文華東方酒店,更傳出設定年平均房價目標1.5萬元。
Hotels.com今年3月出版「2013年HPI飯店價格指數報告」,首度將台灣納入評比,在全球五星級酒店房價最高的十大城市排名中,台北以10410元,在全球排行榜上名列第九,打敗首爾、慕尼黑、悉尼(Sydney)、北京、上海等國際大城,並在亞洲排名第五。(東京以16243元位居全球第一,亞洲第二至第四名依序為新加坡、香港、峇里島。)
國際知名酒店進駐台灣,最大優勢在於全球品牌知名度及資源,已為平靜許久的巿場,帶來陣陣火藥味。以台北信義計劃區為例,原本五星級只有君悅酒店一家, 於1990年成立。2010年12月寒舍艾美成立,2011年2月W酒店成立,使得君悅2010年開始陸續改裝,今年上半年更新完成800多間客房,而餐廳及酒吧則預計明後年繼續改裝。外傳至今總共投資30億元,但君悅不願透露實際金額。
台灣本土老字號的五星級酒店集團也積極應戰。一方面,品牌活化,結合在地文化與體驗,迎合年輕消費趨勢。例如,國賓酒店的副品牌amba就選在台北巿西門町,裝潢顛覆以往,刻意裸露天花板管線,也蒐集各地的老舊家具,並且不時舉辦展覽。雲朗花蓮翰品酒店,則和台灣著名繪畫作家幾米合作,從大門外廣場、停車場、大廳、到戶外池畔等公共區域,都以「擁抱」主題佈置,並規劃有幾米主題套房。其餘包括,晶華酒店旗下的台南晶英酒店、老爺酒店集團台南新品牌等,都更著重台南當地文化,與過去規劃有明顯區隔。
另一方面,加速開拓海外新市場。例如,晶華酒店近年就在北京、東歐開設新店;雲朗酒店前往意大利,至今已在五個地方擁有自己的物業,要將自創品牌《LDC Group》推向國際;而鄉林建設則是將日月潭的涵碧樓,推向中國南京、青島、及成都。
只是,在新飯店如雨後春筍般增加下,許多人擔心酒店業終將供過於求。依照觀光局的數字計算,去年801.6萬人次旅客訪台,平均每次訪台停留6.86夜,等於平均每晚全台需要15萬間客房才能容納所有的入境旅客,剛好符合目前全台客房數(不包含民宿與非法旅館)。但這還未加入台灣人國內旅遊需求,「每年國內旅遊人口約1.5億人次,即是只有三成在外住宿,也有5000萬人次的住宿缺口,」觀光局旅館業查報督導中心主任陳煜川表示,「這解釋為何近年每到旅遊旺季,全台著名景點旅館都是一房難求。」
業者的擔憂仍然存在。「過度投資是現在進行式,大部份新建的供給量會在2016、2017年出來,」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補充,期間又經過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,選舉年的經濟往往不利觀光產業,「屆時又正值飯店供給量放大到最大,市場一定會大洗牌。」
沈方正6月底舉辦新書發表會,地點恰好在飯店投資最活絡的西門町。他表示,就在重慶南路上,五步就有一家旅館,這樣的事情有什麼危險?因為很多旅館的經營是完全沒有know-how的,單靠供需來做生意。有品牌、有定位的飯店,能創造客源、促進整體需求增加,「但沒有know-how的經營,不是在創造需求,只是做市場大餅分割而已。」
許多酒店業者與沈方正有相同的擔憂。「未來的(酒店業)供應量會遠超過觀光客增長的速度。兩、三年後,市場的挑戰才開始,」晶華麗晶酒店集團(FIH Regent Group)董事長潘思亮分析,酒店這個行業的進入門檻不高,有錢有地就可以蓋,一般人也可以做民宿,進入障礙非常低,「但酒店業成敗的關鍵,在於管理與營運能力,不如外界想像那般簡單。」
即便有供給過剩的隱憂,但沒人覺得自己會是落敗的一方,市場上既存業者還是馬不停蹄地加速拓展。以晶華麗晶酒店集團為例,今年已在台南、高雄、花蓮各有一間飯店開幕,預計年底前,高雄和宜蘭礁溪都將還有新飯店開幕,為創立以來展店最為密集的一年;老爺大酒店集團今年下半年也將有兩間酒店分別於台南與北投開幕。
「因為你不開、別人開,你的人就跑到別人那裡去;但你開了以後、別人也開,市場供給就會過剩,但這個賽局並非無法解決,」沈方正說,只要找到利基市場、擁有know-how與團隊,做出來的產品能創造需求,就有機會化解供給過盛的問題,「當你有能力,在這個時候,為了事業長遠發展,你也必須要擴張。」
國泰商旅策略長王明縈則指出展店有更積極的意義。「連鎖化經營是競爭環境下的發展趨勢,」她認為,現在酒店太多了,除非加盟國際飯店集團,單一家飯店很難在品牌與行銷策略上建立認同感,而且飯店連鎖化發展後人力共用、聯合採購等,都能降低營業成本、創造更好的投資報酬率。
與文華東方、萬豪、希爾頓這些國際一線品牌,還有像國泰商旅這樣背景雄厚的企業成為競爭對手,有點緊張是很自然的,不過反觀國際城市,這樣的情緒反應,或許是來自台灣酒店市場多年的封閉。
根據Hotels.com提供給彭博的資料指出,國際連鎖酒店目前在台灣佔酒店總數比例不到10%,明顯低於亞洲各地區(大陸、香港約20%,澳門高達40%);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(WTTC,World Travel & Tourism Council)在今年3月份公布「Travel &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2014」中也指出,2013年台灣觀光旅遊對GDP的直接貢獻佔2.1%,低於全球平均(佔比2.9%)。
「日本、台灣、南韓都一樣,過去都是本土文化、本土語言優先,觀光產業在從前就不是台日韓的產業,我們是出口製造業為主,觀光業是近十年的事,」潘思亮表示,縱使飯店業將出現供過於求,但「大陸也供過於求、東南亞主要城市也都供過於求,供過於求才是市場常態。」
無論如何,經過30年,台灣酒店業總算又搭上增長軌道,更挑戰的還在後面、但更好的也還在後面,準備好擁抱改變,千萬觀光大國的加冕典禮,現在才要揭開序幕。
【更多完整精彩內容,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/中文版 Apple、 Android 繁體版APP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