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

全球化,從在地行動開始

全球化,從在地行動開始



2002-08-01天下雜誌 256期作者:編輯部
後現代的思考模式,關鍵字叫做「全球在地化」,為什麼要整合到全球化,先要在地化?台灣的319鄉,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個性,建立獨特的地方識別?
後現代的思考模式,關鍵字叫做「全球在地化」,為什麼要整合到全球化,先要在地化?台灣的319鄉,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個性,建立獨特的地方識別?鄉土或地方意識,聽起來好像很傳統的詞彙,但其實是個後現代、全球化的思考模式。大家都很熟悉一個英文字叫glocalization,就是global和local合在一起,稱之為「全球在地化」。為什麼談全球化,要從在地化的行動開始?為什麼在地化是一種後現代的思考模式?現代主義重視的是叫時間軸,但在後現代主義裡,空間軸(thesenseofplace)取代了時間軸。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?因為過去我們相信進步,相信進化論,相信人類還有無限發展的空間。但到了上世紀末,這個思考模式有很大的轉折。我們不再像過去相信自己的能力,不相信人類可以一直發展下去。在台灣,大家都期待過像桃花源的生活。但我們很少認真思考,我們做了什麼?又克服了什麼?空間軸取代時間軸包括現在的中國、台灣,都一直在追尋現代化、工業化。我們想像的模式就像英國、西歐、日本。可是走了那麼多年,現在回過頭來看,坦白說,我覺得有點受騙。因為我們去這些國家,從來不會只看到他們的工業文明,我們到了法國,也不會想去看他們製造幻象兩千的工廠是什麼樣。那我們到底去法國看什麼呢?一定是去看他們的巴黎、普羅旺斯。普羅旺斯是什麼?就跟我們常看到的台灣鄉鎮風光一樣。那為什麼我們一直覺得普羅旺斯比台灣的美濃好呢?我們花大筆錢,路遠迢迢的,不就是為了享受他們乾淨的水、空氣和自然景觀?但這些不就是我們福爾摩莎本來就有的嗎?福爾摩莎為什麼叫福爾摩莎?那是從前西方人看到台灣的稱讚之詞。可是自從台灣人來了之後,這個美麗之島就不再美麗了。為什麼演變到今天,住在這裡的人都在污染美麗之島?全世界不會有地方發生這種事。法國人種植農作,也得遵守國家的景觀條例,搭配四週的環境。那裡的人使得他們的土地變得更漂亮,人文的、自然的,搭配得宜。這就是一種senseofplace和senseoflocality,一種地方感意識的來源。當我們要行動,就要想如何把住在這裡的人的尊嚴回復回來。這裡的尊嚴是什麼?就是讓外國人來台灣,會覺得台灣人很了不起。上蒼會覺得把這塊土地交給這裡的人是不會後悔的。沒自信,談什麼競爭力?但我們沒有這種驕傲感。事實上這種驕傲感便來自地方,今天你可以很勇敢地、光榮地說出自己是哪裡人嗎?而且當你說出那個地名時,會覺得很自信有驕傲?假如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,那還談什麼競爭力?三一九鄉,你記得幾個名字?為什麼這些地名沒有意義?平溪、王田、滿州、烏日,這些名字會讓你想到什麼?為什麼這個鄉鎮、這個地方,變成一個沒有個性的地方?台灣有些地方經過這幾年的努力,開始有了轉變。比如說我們提到白河,你會想到蓮花。蓮花把白河這個地方帶出去,想到白河就想到蓮花。也只有不斷創造出這種基礎,人才有identity,地方才有identity,才有「識別性」。在一個高度全球化的時代,一個地方要發出訊息,要讓人家覺得你這個地方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,這就是glocalization的由來。要整合到全球化裡,就要地方化。以宜蘭為例,宜蘭人會以家鄉為傲。你會發現,台灣不是只有一種價值觀,而是有不同的價值觀在影響台灣往前的方向。每個國家在思考未來時,就要想到什麼才是我要走的路?要把國家變成工作的地方,還是生活的地方?這兩種價值觀的落差和矛盾,不只出現在台灣,國外也會如此。事實上,我們不僅要把這個地方營造成適合現在的人居住,更要適合未來的人居住。以前只要有外國人想認識台灣,我們總說看台北就好了,如果他想看鄉鎮,我們會說,那看一個就等於看全部。事實上,讓每一個鄉鎮都不一樣,都有個性,這就是後現代的思考模式。(吳昭怡整理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